4.4.2012 (陰)
是日,相約友人一同前去圓方觀看鐵達尼號3D電影,雖然這部電影僅是從2D版加入電腦數碼科技變成3D版本,內容上是跟1997 2D版基本上沒有分別,只是為了紀念鐵達尼號船難一百周年而重新上映。鐵達尼號海難為非戰亂期間死傷人數最慘重的海難,也是打破世人誤以為科技可征服一切的超豪華郵輪海難。
鐵達尼號號稱永不沉沒,不但是此船引以最新的造船技術,也有良好的隔水密艙。隔水密艙共有十六個,以堅固的防水門相隔,以電力控制。當因事入水(如撞船、撞冰山)即使前面四個水密艙入水,船雖不能再航行,但也足令其浮於水上,不致於下沉。正常令船入水的事故並不多,多數入水僅是首二至三個水密艙,這設計足以應付大多入水事故,機乎是不可能會沉沒。可惜,事故是不會憑空發生,過份的自信,與突如其來的意外,兩者是無法對應。鐵達尼號因為人為、設計失當、欠缺地利下,撞上巨大冰山,船首五個水密艙入水,再先進的防水設計也無法阻止海水灌入船身,約二小時多便永遠沉沒於大西洋。
今天在電影院重看鐵達尼號,由廣告到字幕,原汁原味一字不漏看足全程,故事情節雖然早已熟識,但仍能感動了我,3D技術令我更加感受其當時的情景,就有如身歷其中。看見那時人是多無知多無助,下場是死傷無數,過千人死亡,不禁也感到難過及遺憾。救生船不足固然是令死傷人數甚多的主因之一,但是不少人得悉要上救生船時,仍再三推遲,誤以為船仍然安全,不會沉沒,求生意識甚低。
船上不有少以木製造,大可以運用木製的傢具如床板、桌子求生,只要浮於水上便可增加求生機會,甚至利用餘下時間自製「救生船」,電影中女主角不就是沉落後,上了一大木板(實為木製門或是藝術品)便能保命,雖不致於解救大多數人,但總比落冰凍的大海好,可惜是到船下沉至無救生船才開始意識到,才爭先爭上救生船,無知令到自己浪費自我逃命的好機會。而且無助的三等艙的乘客,有的試圖突圍逃生,逃至救生甲板以圖上救生船,然而為時已晚,在所有救生船離開後,也葬身大海。
事故中,船員固然有錯,當然也包括撞冰山時已下班的船長,但最錯是船東,為爭上報紙,不停左右船長決定,迫使船長以高速船速前往美國,以求「星期二」到達,在航海史上留下最豪華、最大、最快的超級郵輪,增加船公司的名聲以搶客。他最終在沉船期間,更私自逃難登上救生船,不但沒有同船隻共存亡,也沒有負起應有責任,協助乘客逃難,自私行為令人討厭、痛恨。無助的乘客及船員,最終葬身大海。
事故中,撞冰山前的一刻,船長已下班休息,撞冰山前一刻由大副、二副等人決策一切,可惜望見冰山為時已晚,加上船隻巨大,要急速轉向或停船,是不可能的事、先天不足,再專業的團隊也回天乏術,無奈地看著鐵達尼號撞上冰山。設計師安德魯的過份自信設計導致死傷無數的船難,自責之餘仍然負起協助指揮救生船投放,故事結尾他與船長分別在船長室、酒吧等待海水的到來,同鐵達尼號共存亡,一同葬身於大海。他們二人各有各長處,但也有共同的失誤,低估海難的發生機會,要為事故負責,是無可置疑,但相比船東那不負責的表現,他們二人的下場更令人同情,令人惋惜。
安德魯在電影中,和藹可親,對女主角特別關顧,也很欣賞男主角。在船難期間二次幫助及祝福她,從他無奈的眼神中看到一絲絲希望,二人相擁後,永別於此,場面深刻感動,電影結尾中,安德魯再度出現於女主角夢中鐵達尼號大堂的中間,佔一大席位,足見其意義及地位昭然,也是我於這部電影中其中一位很敬佩的人之一。
船長於電影中出場時間並不多,大多是描繪他英姿自信的一面,船行駛期間,充份表現到自己多年經驗技術一流,但受制於船東及自我虛榮感,選擇了一條不歸路,以全速前進航行。最尾撞冰山後,那失落完全是一個對比,他既無能為力,也顯得無助、自責,最後也失落獨自走入船長室,等待死亡的來臨,如此孤單,心情無人得悉,令人感到難過。然而,船長在下令棄船,指令船員優先比婦孺上救生船,令不少家庭雖然有親人(特別是男士)葬身大海,但仍能留一點點的血脈,保護下一代免受難於此,此舉無疑是明智之舉。
電影全長三小時左右,電影中實在太多情節令人感動感慨不已,男女主角的遇見與相知相交,經典場面,令人無法忘記,一代鉅著,鐵達尼號當之無愧,今天入場足本觀看,令我有所感慨,感動不已,一百大元的門票,值回票價。
科技會否能征服一切,技術會否克服一切,從當年號稱永不沉落的鐵達尼號,也不敵冰山而沉落於大西洋,人絕不能再如此無知自信,以有限勝無限,始終意外是意料之外,世事無絕對,絕對無永遠,事件教訓我們要反思、反省,我們必須吸取教訓,防止下次意外發生,否則死於鐵達尼號海難的人,只是白死,全無意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