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

我的首次旅行團

22.6.2012 (香港:陰雨)
日前,借著工餘空檔時間,重看2010年北京之旅的相片,當時我用的是Sony a550單反相機,帶上了三支鏡頭,分別為16-80mm F3.5-F4.5 ZA、70-300mm F4.5-5.6 G及35mm F1.4G,鏡頭各有長處,每支都能獨當一面的好鏡,可以說是Sony APSC 單反組別之中,最佳鏡頭組合。
那時的我根本不太懂攝影技術,不懂得ISO與快門速度及光圈有相連的關係,不明白何謂大光圈,更不懂得何謂安全快門,總是以為相機內建有超級防震,自以為事,影出來的相可以張張不震,包括陰暗環境及高速移動的時候。
當時我只會利用全自動或是P程予自動,由相機控制光圈及快門,甚至ISO,基本上我只需按下快門便可拍攝。然而,每當到至晚上,甚至移動期間,很多相片自然會出慢快門手震的問題,當時的我根本沒心去研究是什麼回事,回來後才看到有些相片是多差勁。
今天回想起來,不禁也感覺到當時的自己太膚淺、太天真,完全失去攝影者應有的態度及學問,當攝影兒戲,不求長進。2010年後半年,漸漸從多次拍攝之中,學懂了一些技巧及知識,看見其他人如此專業認真拍攝,利用器材拍攝到不一樣的相片,令我大感興趣。先後將上述三支鏡頭及相機轉售,繼而來一個器材大躍進,終至單反終極級的級別,35mm全片幅單反相機與大三元鏡頭。
器材提升了不等同一定能拍攝到好的相片,除了器材,自身的修為及「道行」也要增長,不能再故步自封。為了增廣自己的見識及知識,自2011元旦開始,更參加了攝影團及攝影自遊行,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影友及導師,特別是Roger So及Willy,從他們身上,領悟了一些道理及技術,發現自己攝影上是多麼的不足。
自此,我開始認清自己追求的方向,我喜歡原相放大來欣賞相片中景物細節的紋理,更喜歡與人分享,在交流的過程中,反思反省自己的不足,亦明白到自己原來是那麼喜歡攝影旅遊,遊歷江湖。從實踐之中,嘗試、嘗試及再嘗試,反思、反思再反思,研究、研究及再研究,反反覆覆,吸取教訓。
雖說不上有很大成就,但自問對得住器材,對得住自己的心,比起昔日無知的我,已有小小的進步。學識計算安全快門,便能一理通走天下,現在的我每拍攝十張相片,九張相都沒有手震的情況,要明白到快門、光圈及ISO的關係,是那麼緊密的關係。然而,學無止盡,我仍會繼續努力,每次拍攝完後都會再三覆看相片,特別是拍攝失敗的相片,如過光或是過暗,檢討自己的不足,又或者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,從而改善及思索下次應該如何拍攝。
2010年北京之旅,乃是跟永安旅遊前去,當時是六月尾至七月初期間,暑熱遊京,格外辛苦。我們乘坐的是港龍航空,還記那次我們是早機去晚機,住的是五星級萬怡酒店,團費為二千七左右,未計其他稅及機場費。還記早機真的很早,還沒到六時,我們已在機場辦理出入境手續,那天我們四時起床,在沒有通宵巴士往返機場的情況下,乘的士前往機場。
五天的行程,去了很多景點,有故宮、長城(居庸關)、皇陵、鳥巢、奧運公園、頤和園、什剎海、王府井大街、古胡同等地。所謂不到長城非好漢,初到長城,望見長城不是那麼高,小看了長城的實力,以為登上長城是一件易事,誰知一上了長城,往山上去,愈行愈辛苦,愈上愈斜,梯級愈來愈窄,驚險萬分,我也是「超級辛苦」的情況下,以一步一驚心,慢慢返回地面,花了太多體力於此,雙腳又累又痛,就好像比長城震傷一樣痛,痛足一星期。
我的領悟:不到長城非好漢,上到長城成身汗,落返長城標冷汗,去完長城一額汗。

雖有點走馬看光,但勝在食好住好,而且以豪華旅遊巴接送,寫意得很。回想當時,也令人回味,重看當天的相片,一點一滴在心頭。北京,中國的首都,作為中國人都應該要去一轉,北京有多不勝數的景點與建築,好值得我們去欣賞,新建築也別具特色,所謂千古建築共冶一城,文化傳奇傳於世。
雖然五天的行程去了不少地方,但北京城實在太大、太多景點,如我國最大的鐵路博物館、圓明園、八達嶺長城、國家博物館、國家大劇院、毛澤東紀念館、798藝術區等等,數也數不完。回看相片以至今天在維基百科參考北京的資料,令我燃起再往北京一遊的心。
北京地鐵、公交四通八達,酒店住宿達到國際水平,在衣、食、住、行都有所保證,最適合自遊旅行,而且距離香港不算太遠,僅三小時機程,北京又有高鐵前往天津,車程僅一小時,可算是出入方便,若能有五至七天假期,真的想再去多次北京,甚至連同天津也會前去。
又是時候計劃一下重返北京之旅,不過今次不再是單純的旅行,而是夾雜著攝影、散心、觀光、欣賞的心前去,就讓這個略有小成的旅遊攝影新生,發揮所長,盡攝京城於相片之中,走千里路看世間事,寫成我另一部遊記,細味人生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